职工文化/ Culture
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企业文化 > 职工文化 > 正文
读佳作 忆过往
来源:江苏神龙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:2025.09.10 浏览次数:

作者:何效荣

  近日,从“黄海一勺”公众号连载的美文中,读到高中时代新街中学沈锋老师的短篇小说《这些“主任”呵》,文中看到了不少初、高中老师的影子,由于文笔生动、形象鲜活、情节扣人心弦,我忍不住跟踪连载多读了几遍。
  小说讲述的是平凡乡村教师的平凡琐事,展现的是五位不计名利、默默无闻、性格迥异的人民教师形象,触及不少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。
  小说共分为七个部分。第一部分是小说的序幕。明白地告诉读者:办公室里的五位“主任”不是有职有权的干部,而是普通的班主任,是五个语文教师。有充满烦恼的“白头翁”,忒爱干净的“眼镜”,肩宽腰壮的“大力士”,高高瘦瘦的“骆驼”,还有“小说家”(“我”)。他们在课间休息时间从国家大事到“柴米油盐”无所不谈,“七嘴八舌,好不热闹”。
  第二部分是情节的开端。“主任”们围绕“分配不公”(“钱”)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。有小学教师要发教龄津贴,而中学老师却不明朗的小道消息,有农民贩螃蟹到广州发大财的听闻。面对分配不公的不正常社会现象,尽管表现众人不一,但都是不赞成的,反映出知识分子正直、诚实的品性。
  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“骆驼”不计个人得失,默默承受在学校吃苦有份、评先无名,家庭中妻常病、五张嘴等吃饭的双重压力,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艰辛与苦恼。
  第四部分开始花大量篇幅,细腻而深刻地塑造了“白头翁”这一形象。作为学科骨干教师的“白头翁”,是一位民办教师。他“多才多艺”,有“一连串显赫的头衔”,“接二连三”地发表文章,却“时运不济”,在“民转公”的问题上引起了烦恼。他企求能“转正”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等待,错过了不少机会,精神的折磨使得他“如同木雕,眼光直勾勾的,脸色煞白煞白。”
  “我”是我的高中老师自然不用说,看到对“白头翁”的描写,我脑海里立刻便浮现出初中班主任C老师那头发花白、左手卷握课本、右手两指夹着粉笔,侃侃而谈、讲解课文的情景。
  C老师对文言文很有研究,不仅大量作品在大学校刊发表,而且课讲得更是特别好,以至于令人生畏的文言文课程却成了我们班同学的最爱。至于C老师家境困难、“民转公”难,他从未在学生面前提起,我也不甚了解。
  第五部分, “白头翁”转正不成,一病不起。同事们写反映信向上级托人情、走后门都“路路不通”,使得“他变了”,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。
  第六部分,在忧困交加之中,“白头翁”迷上种树、试图改变了家境,对教“书”、创作不那么专心一致,造成了一个学科骨干的悲剧。
  第七部分,结局令人心酸。白头翁富起来了,却工作马虎,推卸担子给同事引起不满。正当众叛亲离之际,时事多变、造化弄人,“白头翁”竟意外地获得了转正机会,并被树为又红又专的致富典型。以至经受不住这喜从天降的强烈刺激而发疯了。小说用“一道闪电划破长空,天际响起了一阵沉重的闷雷”结尾,如同警钟敲响,振聋发聩,也预示人民教师道路曲折,前景光明,未来可期。
 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,喜极生疯显然是“范进中举”的手法。高中班主任是作家,初中班主任是古汉语研究者,作为他们的学生,我非常惭愧,充其量算个新闻报道员,只会写真人真事。
  生活中的C老师没有疯,依然教书育人、桃李满园。在我参军入伍后,C老师还调到了我部队驻地省农垦系统的中学任教。一个民办教师应该不会被跨系统调动的,我想,那时C老师应该已经转正了。
  当时我在部队当文书,部队布置训练场需要制作标牌,如靶场、障碍场什么的,我心里没底,想到了C老师。C老师一手好字是公认的,小说里也提到。于是经部队领导同意,我把C老师请到了驻地。
  部队首长是如东人,对C老师很敬重,又非常谈得来,有一见如故的感觉。C老师手握毛笔,蘸着红油漆,在白底标牌上写下公正、匀称、规范的魏体字时,首长都惊呆了,说,“小何呀,你啥时能赶上C老师一半,我们队里就够用了”,说得我是满脸通红。C老师打圆场说,“小何的字已经很有样子了,今后好好打磨会更好的”……
  直到读到作品简介才知道,这是沈老师40年前最初发表于《漓江》杂志1984年第七期,后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《一九八四年短篇小说选》的作品。他真是太低调了,以至于我现在才读到。
  沈老师今年七十多,C老师应该八十多,连我等同学都已六十上下了。教师节在即,我提前送上由衷的祝福,愿老师们健康长寿,幸福常在!


收藏此页】 【  打印